
新中国和印度几乎同时建国,两国的条件也很相似:都是幅员辽阔、人口众多的国家,曾长期遭受西方列强侵略,工业基础薄弱。然而,进一步比较会发现,作为彻底殖民过的印度,其建国条件实际上要比中国优越许多,从人均数据就能看出端倪。
在建国之初,与中国人口相当的印度,人均工业产值高出中国好几倍。例如,印度的化肥产量是中国的四倍,钢铁产量是中国的八倍,发电量也是中国的四倍。除了工业基础更好,印度在外交环境上也颇为有利:冷战时期,印度成为美苏双方拉拢的对象,左右逢源,从中获益良多,国际局势相对宽松。
因此,印度的对外军事和外交行动,比中国更为大胆。二战后,印度不仅与巴基斯坦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争,在克什米尔占据优势,还通过武力收复果阿地区,并在1975年吞并锡金王国,将其设为印度的锡金邦。表面看似“混乱”的印度,实际上成为南亚霸主,几乎在整个南亚无人可敌——从巴基斯坦、孟加拉、尼泊尔、不丹,到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,要么遭印度军事干预,要么受其深刻影响。
展开剩余72%尽管印度的这些行为让人羡慕,但不能认为印度的地理条件优越。实际上,印度的地理环境并不理想。中国青藏高原高耸入云,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,南邻印度的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6至7千米,绵延数千公里。这就像在印度北部筑起一条数千公里、纵深上千公里、城垛高达六千米的天然防线,从根本上阻断了印度进攻中国的可能性。历史上,中国从未被印度入侵过,反而是吐蕃帝国多次侵扰印度。
现代亦如此。印度对北方的中国大国非常忌惮,只要东方大国在制高点建立雷达,就能监控印度平原的军事行动、飞机起降等一切动态。这对印度而言是难以忍受的战略压力。
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更能说明问题。人民解放军在战争初期取得胜利,将印度军队击退,并收复近10万平方公里藏南领土。然而,战争并未继续推进,而是主动停战,放弃已经收复的领土。原因并非战斗力不足,而是极其严苛的自然条件和后勤压力:高海拔、缺氧、气温低、道路不通,使得继续进攻无法保障补给,数万部队将成为孤军,极易被印度包围。
实际上,早在1953年,中国就已经意识到进藏的后勤困难。当年,进藏部队必须自给粮食,不增加藏区人民负担。慕生忠少将组织了超过2万峰骆驼和1000多名民工,从青海运输粮食到西藏,跋涉七个月才完成200万斤粮食的运输,过程中牺牲30余人,骆驼死亡4000多峰。这说明1962年战争期间,补给条件极其严苛,无法支撑大规模乘胜追击。
随着科技发展和中国实力提升,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变化。新中国成立后,大规模修筑青藏、新藏、川藏公路,缓解了交通压力;从1965年起,历时半个多世纪修筑青藏铁路,克服无数科技难题,2006年全线通车。如今,原本需要七个月运输的粮食,只需一天便可送达拉萨。由此,中国在高原地区的后勤能力实现质变,彻底打破了过去地理对作战的限制。
因此,如果中印爆发战争,中国凭借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制高点优势,不仅可以从容防守,赢得胜利后还能乘胜追击。历史和现实都显示,这片天然屏障既保护了印度,也为中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,使中国在高原及其辐射区域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发布于:天津市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