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好消息!当地动用警方、消防、蓝天救援队及村民等超12000人次,历时近2天,于17日上午九点多,辽宁朝阳4岁失踪女童终于被找到,找到时,孩子躲在离失踪地点直线距离1500米的山洞里,躲过了晚上0度低温和降雨,镇长介绍,孩子被找到后能清晰喊“爷爷”,喝了很多水,吃了2块蛋糕,目前已送医观察,应该是无大碍。网上一片欢腾,不时弹幕“真聪明、真幸运”!
想想有些后怕,一个胆小的女童,是怎么翻出车窗,在20分钟的时间走出那么远,让返回的爷爷奶奶找不到,又是怎么从多个断崖式沟壑,沟渠较深的地形中选出那样一条路,独自走了那么长时间,是否遇到过野物,是否又冷又饿精神崩溃过?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,惊喜剧就成了悲剧。
这个孩子是典型的留守儿童。父母外出打工,爷爷奶奶带着干农活,不得不把她留在车里。看似无奈的选择,背后是整个农村家庭教育资源的枯竭。祖辈承担着隔代抚养的重压,既要种地谋生又要照顾孙辈,安全教育成了最奢侈的事。他们知道不该留孩子独自在车里,但现实是:要么带着孩子下地受累,要么冒险留她在车上——这种两难抉择,每天都在无数农村家庭上演。
展开剩余60%这个4岁女孩能存活下来,靠的不是任何安全教育成果,而是人类求生的本能。我们称赞她“聪明”,却回避追问:如果她接受过野外避险训练,是否不必在沟壑里挨饿受冻?如果爷爷奶奶学过应急知识,是否会在车窗留缝时多一层顾虑?
万人搜救的场面固然感人,但最好的救援永远是不让救援发生。与其夸赞孩子“真聪明”夸奖生命力的顽强,不如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安全教育总停留在事后感动。农村家庭缺乏的不仅是监控设备和搜救犬,更是根植于日常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。有家长认为“车窗留缝就安全”,有学校把安全教育写成墙报上的标语,有社区将“儿童保护”简化为发放宣传册——这些流于形式的努力,在真正的危险面前不堪一击。
孩子的幸存让我们欣慰,但欣慰之后更该清醒。真正有效的教育,不是告诉孩子“遇到危险要坚强”,而是教会他们识别危险、远离危险;不是动员万人搜救,而是让每个监护人都明白:四岁孩子的安全没有“侥幸”二字。当我们为女童庆幸时,别忘了全国还有数千万留守儿童同样走在危险的边缘。他们需要的不是灾难后的英雄史诗,而是平凡日子里的坚实守护,邻里之间,互相照顾对方的孩子,每个村委会,成立一个农忙带娃合作组织,这些最基础的东西,才是我们最应该做到的。
(图源网络,侵联删)
发布于:湖北省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